蓝冠测速信息蓝冠官网注册,蓝冠登陆
蓝冠官网注册登录中心 联系QQ374919

丁家瞿阝村的振兴路 <span> <p>扫码阅读手机版</p></s

天津各重点产业项目、民心工程建设不打年盹、加快推进步伐

扫码阅读手机版

  主持人:春节假期刚过,本市各重点产业项目、民心工程建设不打年盹,高标准、高水平加快建设进度,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来听记者董朗、肖荻的报道:   (现场施工音响压混)   在红桥区光荣道与本溪路交口,区民心工程红桥区中医医院新院区正在进行土地平整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新院区主体大楼已经完工,工...

内容提要:2013年5月14号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,第一站就来到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。在这里,总书记指出,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。这极大振奋了丁家瞿阝人的信心,10年来他们克服困难,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。

“十项行动”调研行

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四周年

  主持人:2013年5月14号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,第一站就来到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。在这里,总书记指出,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。这极大振奋了丁家瞿阝人的信心,10年来他们克服困难,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。请听记者刘钊的报道。 

  (现场音:大棚机械施工声……压混)

  大年初六,村民吴利军在自家的葡萄大棚忙乎着。冬季本来是农闲的时候,但这个冬天,他却没歇。吴利军说:他要在春季葡萄藤萌芽前,完成他家十座葡萄大棚的升级改造。

  (录音:等于在趁(葡萄藤)休眠期这阶段,我们得需要打理这一部分。首先需要重新的做水泥柱,然后重新做钢架钢结构,要达到立体化种植,将来走科技之路,走高标准的种植之路的情况下,你必须你硬件设施要完善,将来给咱们做水肥一体化和微喷。)

  吴利军是土生土长的80后丁家瞿阝人,5年前从自己父母手里接过家里的葡萄大棚,开始了“新农人”生活。这几年,他考虑最多的就是怎么能把葡萄种得更好。他说:

  (录音:目前国内种植葡萄都属于产能过剩,但是说在这产能过剩当中脱颖而出,你就必须要走精细化道路。)

  下定决心,就要马上行动。但眼前的难题让他难以决断。原来,要想增加产量,提高品质,就要放弃传统葡萄藤立架种植模式,彻底搞“立体化”种植,这也就意味着要把原来的葡萄藤剪掉,今年也就没有收成了,“立体化”的效益要在明年甚至后年才能看到。为此,他联系到了一直帮扶丁家瞿阝村的农业技术干部、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邵凤成,大年初七一早,邵凤成就专门来到了吴利军的大棚,看看这里的情况。

  (现场音:吴:邵主任好!

  邵:您好!

  吴:春节您又上这儿来了,我们现在先做立体化种植,现在咱对底下留的枝条这块上,今年产量我还不希望他全没有了,然后底下我又留了一部分条子。

  邵:我同意你刚才那个,兼顾现在和未来。至少在现在产量不太降低的情况下,是循序渐进,用了几年的时间,逐渐的给它改变一个过程。

  吴:是……)

  其实,丁家瞿阝村并不是传统的葡萄种植村。总书记十年前在这里提出:要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。丁家瞿阝村按照总书记要求,多方调研考察,终于选定了种植葡萄作为发展都市型农业的突破口。十年间,丁家瞿阝的葡萄已经从普通的“大路货”升级为“高品质、高价格的尖货”,销售方式也从“路边摆摊”发展成“线下采摘 线上直播”。吴利军说,村里的葡萄产业一直在更新换代。

  (录音:三年之前我就开始引进了最新的品种,全是国内比较有名气的,去年收入应该是在15,000块钱左右一亩地。有疫情影响,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的。去年总体收入在20万块钱左右。)

  现在,村里越来越多像吴利军这样的年轻人接手家里的葡萄大棚。全村200多亩葡萄大棚已经让丁家瞿阝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除了葡萄产业,这几年丁家瞿阝村还开办起了武清区第一家石磨面粉厂,通过传统工艺加工村里种植的黑小麦,产出的高端面粉在京津高端市场销售,单价是普通面粉的5倍。

  丁家瞿阝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鸿勋说:2023年是总书记视察丁家瞿阝村的十周年,全村将着力巩固第一产业,搞好葡萄大棚,提高土地效益。扩大第二产业,扩大石磨面粉厂生产规模,开发面食产品,延伸产业链条。做强第三产业,搞活乡村旅游业。

  (录音:以运河六镇建设为契机,挖掘一村、一事件、一水、一田园等资源,采取“农业 红色元素、农业 休闲旅游、农业 康体养生”等形式,发展精品民宿,挖掘历史文化,培育为特色旅游点位,打造“运河人家” “运河丁家瞿阝”等旅游品牌,建成都市型农业示范新亮点。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,提高我们村集体的收入和老百姓的收入,为我们村的发展就探索一条新的道路。)(记者刘钊)